跳到主要內容區

關於本計畫list

關於本計畫

 About us

課程介紹

 Introduction

回首頁

跨文化英文溝通能力提升計畫介紹

計畫內容
 
前言
 
國立臺東大學以發展成為一所「具有特色的優質教學型大學」為教育目標,因此,教學品質的提升乃是辦學的第一要務,再與區域文化及自然資源環境整合,建立學校特色。通識教育以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備公誠愛嚴情操、術德兼備、博雅涵養的現代公民為理念,並以做為大學基礎與核心教育為定位。自102學年起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開始推動教育課程與組織的改革,建構新的通識課程架構(如,圖1),並於103學年正式實施。新制通識課程架構將透過「語文能力課程」的強化、「跨領域核心課程」奠基與「博雅課程」的拓展,以及「大學探索體驗潛在課程」的參與,建構「作為進入公共領域閘門入口」的大學通識教育,鼓勵社會參與及實踐,以培養學生在堅實的專業技術能力外,仍然擁有溝通學習、批判思考、塑造品格、尊重他人、關懷生命、創造美善、迎向全球化的能力,使其有自覺地培養自身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的大學知識分子。
英語文能力課程的強化是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課程改革中重要且核心的部分。教育部多元文化語境之英文學習革新課程計畫以提升學生英文的溝通表達能力及有脈絡情境的多元文化學習,培養台灣的大專學生成為世界公民的宗旨,與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的英語文課程目標相當契合。然而,官方認定的16個原住民族群,就有7個族群在台東。本校於103學年度成立了「南島文化中心」,既有的南島文化研究所及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更與台灣史前博物館及區域內各部落的互動,建立本校的多元文化特色。在地之原住民族文化是本校的特色之一,讓本校學生學習以英文來介紹原住民族文化作為國際交流的起始點,將可使此特色更加深化。故而希望能運用此計畫豐富且強化本校之英語文能力課程,使其執行上更有效能。本計畫的內容如下:
 
一、計畫目標
(一)提供學生跨文化研究理論之概要性介紹。
(二)使學生習得有效地且實際地與國際英文人士溝通之策略。
(三)強化學生對文化溝通方式的了解並能以英文介紹台灣文化。
(四)教導學生區辨什麼是可接受的文化通則,什麼是刻板印象,以及什麼是偏見。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的新制課程綱要已經訂定學生英文課程的學分數提升,本計畫則是給本校機會來結合在地文化特色與英文能力,更進一步推升至跨文化溝通。104學年度將定位為本計畫的實驗階段,僅邀請通識教育中心內的3位專案教師來進行本計畫,且均以共同課綱來執行。105學年度則為計畫推廣階段,將邀請所有大一大二的英文授課教師共同推動此「跨文化英文溝通能力提升計畫」,在第一年內決定的核心的共同課綱讓參與的教師作為一定要共同實施部分,大約佔課程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則教師可以有個別的課程。106學年則為「跨文化英文溝通能力提升計畫」穩定發展期,將經過2年修正之計畫實際落實,進行微幅的調整,但也同時檢視此計畫的宗旨「培養具有文化敏感度的英文溝通者」對於本校學生表現的影響,據此再討論下一階段之課程方向。
 
二、課程設計理念與課程教材規劃(包含原有課程架構說明及革新課程之創新處)
(一)課程設計理念
近年來,台灣急遽地被排除在連結越來越緊密的國際社會之外。當很多人將此歸責於國際政治上,其實這不過是整體結構問題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因。歷史已明白顯示,很多大型帝國的瓦解是因為他們閉鎖自居,忽略了國際關係的重要;與此同時,小島型國家如臺灣,卻急速地發展自身的經濟並在全球市場持續擴展其影響力,學習建立國際關係則成為青年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們認為口語的溝通能力則是建立國際關係中,最直接互動的重要能力;再者左右國際化政策成敗的關鍵和人民全體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如何培養具有國際化思惟模式並能有效地與他國人民有效地互動的青年,他們不僅要具備語言上編碼/解碼技巧的,更要具有適當合宜的跨文化溝通技巧。換言之,這些青年必須要具備跨文化思維或文化商數(CQ, Culture Quotient)以達成建立國際關係的目標。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的第一個目標即為:培育基本語文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開闊國際視野。在此目標下,規劃「中英文能力課程」,培養學生能活用中、英(外)文表達或書寫個人思維,在人際活動中溝通協調、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宏觀的國際視野。103學年前的英文課程只有大一英文4學分,課程內容主要是延續高中時期對於英文的聽、說、讀、寫各方面都依據學生的程度再予以加強。103學年度起,通識教育中心的新課綱正式實施,其中英語文能力的學分數,從原來的4學分增加為6學分必修課程(含大一英文4學分、大二英文2學分)及2學分選修(英語能力測驗)。
因應從103學年度啟動的新制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中心已聘任兩名英文專案教師,目前正在延聘第三位英文專案教師中,以滿足新增的大二英文課程。此外,中心的英文專案教師們及本校英美語文學系支援大一及大二英文課程的教師們,組成了臺東大學英文課程手冊編定小組並定期討論。教師們在討論課程目標時,認為臺灣的大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修讀英文課程,但我們的學生卻不敢說英文。臺灣學生的英文學習多重在讀和寫,最近也注意到英聽的重要性,但是「說」英文這件事,若是在大學這段時間再不加強,我們的學生可能終生都不會開口說英文了,然而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溝通,「說」英文更是相當直接的溝通能力。再者,我們認為提升「說」英文的教學,可以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要和他人以英文溝通,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去尋找溝通的內容並學習如何溝通。再者,為了解本國與他國文化之相關教材,多數以文本的方式呈現,所以「閱讀」文化相關的英文文本,也成為本計畫的重點之一。
如何培養具有文化敏感度的英文溝通者,就成為本計畫的宗旨。而在文化的溝通上,首重對於自身文化的了解及與他人說明自身的文化內涵。本校的跨文化課程中,較不同於他校的是,讓學生瞭解臺灣在地的原住民族文化,尤其在臺東地區有7個原住民族,而本校的校區周圍也有許多的原住民族部落,加上校內南島文化中心、南島文化研究所及校外的史前博物館辦理許多和原住民族文化相關的活動,學生有許多的機會可以參與。重要的概念是,多元文化的觀點是先談同;再談異。所以我們的課程設計上會先了解台灣文化與他國文化間的相同之處,再去了解他國文化,最後要培養沒有文化偏見的世界公民。
 
(二)課程教材規畫
我們將建構一個為期兩年、四學期的課程,課程難度將隨著初期教導跨文化溝通的基本概念,到後期讓學生應用他們的知識並逐漸加強磨練其溝通技巧。每一年的教學講授著重在跨文化溝通的不同面向,如個人層次的文化與語言、國家層次的文化與語言、溝通技巧對歷史上外交失策以及成功的影響、以及深植於個人心理與自我認同概念中的價值與信念系統的深層文化。
課程第一年是以跨文化溝通基本概念的前導。教導學生關於明顯不同的跨國文化差異,並讓學生去質疑並辨認他們自身周圍的文化。第一年的課程預期目標在於讓學生理解辨識在台灣和世界其他區域的文化相似性。
課程第二年將擴展前一年的學習尺度。教導學生了解一些普遍的、潛在的偏見如何影響我們對其他文化的觀感。學生將被期待能夠處理並質疑他們自己的偏見與成見,以及學習如何避免讓這些偏見的疏忽破壞了跨文化的溝通。
因在地文化之涵養,本校的特色之一在於原住民族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所以本計畫中融入在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及世界文化做為課程教材之設計。